塑料污染治理是近幾年全球性的熱門話題,也是世界性難題。其實塑料是一種重要的基礎材料,本身并不是污染物。塑料污染的本質是塑料垃圾沒有經過較好處理,泄漏到土壤、水體等自然環境中且難以降解,帶來視覺污染、土壤破壞、微塑料等危害。9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發改環資﹝2021﹞1298號,下文稱《方案》),聚焦塑料污染的本質和主要矛盾。本文將重點談論《方案》及其他事件對行業的指導和影響。
《方案》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機制運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門和企業責任有效落實,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在源頭減量方面,商品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現象大幅減少,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在回收處置方面,地級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塑料廢棄物收集轉運效率大幅提高;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減少;農膜回收率達到85%,全國地膜殘留量實現零增長。在垃圾清理方面,重點水域、重點旅游景區、農村地區的歷史遺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塑料垃圾向自然環境泄漏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與廢塑料相關的集中在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和處置。
政策中第四點: 加強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和清運。
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城市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融合,在大型社區、寫字樓、商場、醫院、學校、場館等地,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設備,提高塑料廢棄物收集轉運效率,提升塑料廢棄物回收規范化水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國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進一步加強公路、鐵路、水運、民航等旅客運輸領域塑料廢棄物規范收集,推動交通運輸工具收集、場站接收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體系的有效銜接。(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鐵路局、民航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電子商務平臺(含外賣平臺)、快遞企業與環衛單位、回收企業等開展多方合作,加大快遞包裝、外賣餐盒等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力度。(商務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支持供銷合作社大力開展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牽頭負責)
政策中第五點 :建立完善農村塑料廢棄物收運處置體系。
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置體系,構建穩定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強日常監督,不斷提高運行管理水平。根據當地實際,統籌縣、鄉鎮、村三級設施建設和服務,合理選擇收集、轉運和處置模式。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繼續開展農膜回收示范縣建設,推廣標準地膜應用,推動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和資源化利用。開展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支持和指導種養殖大戶、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等相關責任主體積極開展灌溉器具、漁網漁具、秧盤等廢舊農漁物資回收利用。(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按職責分工負責)
政策中第六點:加大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
支持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項目建設,發布廢塑料綜合利用規范企業名單,引導相關項目向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等園區集聚,推動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產業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塑料廢棄物再生利用企業的環境監管,加大對小散亂企業和違法違規行為的整治力度,防止二次污染。(生態環境部負責)完善再生塑料有關標準,加快推廣應用廢塑料再生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鼓勵塑料廢棄物同級化、高附加值利用。(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政策中第七點:提升塑料垃圾無害化處置水平。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支持各地盡快補齊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短板,原則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具備焚燒處理能力或建設條件的縣城,不再規劃和新建原生垃圾填埋設施;支持人口稀疏、垃圾產生量少、不具備建設規模化垃圾焚燒設施的地區,通過跨區域共建共享方式建設焚燒處理設施,或經技術評估論證后,開展分散式、小型化焚燒處理設施試點;大幅減少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加強現有垃圾填埋場綜合整治,提升運營管理水平,規范日常作業,禁止隨意傾倒、堆存生活垃圾,防止歷史填埋塑料垃圾向環境中泄漏。(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與行業相關分析:
國內塑料制品產品逐年增加,據統計,2020年我國塑料制品總產量為7603.2萬噸,大體量的制品必然帶來大量的廢棄物,但并非所有廢棄物都會產生污染,除了被留存在自然界、填埋、焚燒等處理方式外,絕大部分塑料材料都可被回收再利用,目前國內主要是物理回收再生。回收再利用不僅可以幫助解決塑料污染,還可以節約資源,減少對化石原料的開采,減少碳排放,好處多多。
長周期來看政策是利于再生塑料行業,在中短周期內仍面臨調整規范、競爭加劇等問題,競爭形勢不會頻繁發生變動。行業屬于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由供求關系而定,上游賣家、下游買家相對強勢,再生加工廠議價能力偏低,最大的競爭威脅來自于本行業內競品廠家及替代品。但再生塑料具有價格低、環保屬性等優勢,加之新料價格較高,因此也沒有一個產品可以完全代替再生塑料。
作為政策導向型行業,雙碳背景、十四五循環經濟戰略、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等將影響行業的生產、回收、流通、消費,最終影響到產業的供需,進一步對價格產生影響。具體來說,伴隨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將從源頭增量,再生塑料的供應量將逐步增多。從使用場景來看,雙碳背景下,未來再生塑料的使用場景從降成本轉變為降碳,未來將有更多的大型終端廠家加大對再生塑料的使用量。供需面雙雙增加后,預計短周期內行業內競爭形勢變化不大,將延續規模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并存的局面,規模企業無壟斷地位,市場主流價格仍由綜合體量更龐大的中小型企業來決定,但規模企業將較前幾年或有明顯的發展。當前行業從業者風險厭惡情緒較重,操盤傾向穩健。預計2022年中小型加工廠幾無擴張計劃,終端客戶按需采購,維持常量庫存是主流趨勢,大型企業的擴能計劃或趨向謹慎。另外宏觀大環境對行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輸入性通脹背景下,預計未來行業價格或有進一步抬升可能。
另外化學回收值得關注,未來該生產工藝的興起及發展必將對再生塑料行業回收量和再生顆粒的質量存在影響。眾所周知,國內再生塑料以物理回收再利用為主,伴隨對循環材料的加大使用及國內外重視對低值廢棄物的利用,化學回收是非常熱門的話題。目前國外已有部分化工巨頭對該行業開始布局,國內仍處于討論階段。
塑料污染治理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大力發展再生塑料行業,發揮循環材料其中的作用。